我國生態環境監測智能化轉型加速,DeepSeek 應用成效初顯
3月26日,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蔣火華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我國生態環境監測歷經50多年發展,正從自動監測向智能監測邁進。當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覆蓋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聲、海洋、生態等多要素,為生態環境保護筑牢根基。生態環境監測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基礎,其監測網絡布局科學、功能完備,能憑借真實、精準、全面的數據描繪出美麗中國的生態畫卷。隨著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生態環境監測因其自身科技屬性和海量數據資源,對人工智能的應用需求極為迫切。
在此背景下,生態環境部印發《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方案》,這一重要舉措標志著我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智化轉型正式步入實質性階段。其中,DeepSeek人工智能技術已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及多地生態環境監測部門初步應用,并取得顯著成效。
在空氣和地表水監測領域,通過對國控站點的數智化改造,監測工作正發生深刻變革。一方面,“無人運維”模式極大降低了現場運維的頻次和單次運維耗時,降幅超過70%。另一方面,“智能采樣+智能分析”模式借助無人機等設備開展無人采樣,并建設全自動無人化“黑燈實驗室”承擔水質樣品分析任務,使采樣耗時、人員投入和運輸成本節約50%以上。此外,新型智能設備如紅外相機、鳥類鳴聲記錄儀、兩棲爬行動物雷達相機等的應用,實現了生物多樣性的自動化監測,識別準確率超85%。
不僅如此,生態環境部聯合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圍繞環境監測等領域研發環保機器人、遠程運維裝備,并加快推廣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這一系列舉措將持續推動新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中的廣泛應用。
蔣火華還表示,未來生態環境監測將更聚焦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十五五” 期間,計劃新增170余條群眾身邊的支流、小河監測點位,確保監測工作緊密圍繞民生需求,讓公眾對監測數據有更直觀的感受,切實提升民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