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科研成果豐碩,高端裝備引領深海探索新征程
在全球對海洋認知尚不足5%的當下,海洋這片廣袤領域依舊充滿神秘。然而,中國正憑借一系列尖端的深海裝備和前沿科研成果,不斷突破海洋探索的邊界,在全球海洋科研與治理領域嶄露頭角。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海洋科學與發展平行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的科學家齊聚一堂,共同圍繞“推動海洋科學發展、共促國際合作交流”展開深入探討。這一論壇為全球海洋科學研究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臺,也讓世界見證了中國在海洋科學領域的卓越成就。
科技部秘書長潘曉東在論壇上指出,近年來,我國在深海探測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了多項重大突破。自主研制的“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實現萬米載人深潛,讓科研人員得以親赴深海開展研究;“海斗一號”無人潛水器憑借先進的技術,在深海探測任務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此外,“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和“夢想”號大洋鉆探船等裝備,極大地提升了我國深遠海科考能力,使中國在這一領域躍居世界前列。不僅如此,我國主導的“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等全球性科研項目,推動中國學者站在了國際海洋科學前沿,在全球海洋科研舞臺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引領作用。
我國在深海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成績斐然。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杜夢然介紹,深淵并非生命的禁區,反而是孕育獨特生命智慧的“生命秘境”。我國科學家借助三代載人深潛器——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累計完成全球8 條海溝的載人科考任務。更為關鍵的是,我國首創深海原位實驗室技術,搭載智能系統的實驗艙能夠在海底長期駐留半年以上,自主開展有機質降解、同位素示蹤等多項研究,有效克服了傳統取樣分析的諸多局限。同時,科研團隊研發的AI輔助系統,通過大數據訓練,使潛水器具備“智能識別”未知生物與地質目標的能力,大幅提高了科考效率。
面對深海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陳旭光提出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通過研發深海采礦裝備協同封存二氧化碳技術,以及利用生物技術抑制采礦羽狀流擴散等手段,有望實現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雙贏。例如,從藻類中提取的絮凝劑能夠快速沉降懸浮顆粒,減少海底“霧霾”,相關技術已通過“蛟龍”號的海試驗證。目前,我國正積極構建全球首個深海采礦環保技術體系,為推動國際深海采礦規則制定貢獻中國智慧。
在國際合作方面,中國始終秉持開放共享的理念。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家彪強調,深海生境可能蘊藏著數百萬種新物種,僅靠單一國家的力量難以完全揭開其奧秘。我國發起的“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吸引了眾多國家參與,計劃在未來十年構建智能觀測網絡,繪制深海生境動態圖譜。中國 - 新西蘭聯合深淵科考創下75小時5潛次的紀錄,多國科學家共同探索普伊斯哥海溝,這些成果充分證明了國際合作在深海治理中的關鍵作用。
此次論壇還特別設置了青年科學家圓桌對話環節。來自中國、意大利、日本、泰國等國家的青年學者,圍繞“縱論海洋未來,共創藍色星球”主題展開熱烈研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蘭玉杰表示,基金委已與54個國家的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設立全球研究基金支持“海洋十年”等國際科研計劃,為青年學者參與國際科研合作提供有力支持,助力他們在海洋科學領域攻堅克難。
從深海深淵的探索,到綠色采礦技術的創新;從關鍵技術的突破,到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中國正通過科技創新與國際協作,重塑全球海洋科學格局,為海洋可持續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深藍答案”。正如論壇達成的共識:只有全球各國攜手共繪海洋科學“全球圖譜”,人類才能在海洋這片深藍疆域穩健前行,實現可持續發展。